9月14日,带着一份乡情和崇敬,民革沧州市委驻会副主委杨国忠、秘书长曹艳梅及部分党员,专程奔赴邯郸,去寻访高树勋的足迹。
一行人中,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显得格外激动。他叫尹金良,其父尹士林,曾是高树勋的贴身副官和义子,负责高及家人的安全,是他最信任的人。
高树勋生于盐山县高金庄。1945年10月底,时任国民党新八军军长的高树勋,率部起义,即历史上著名的“邯郸起义”。这是解放战争开始最早、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,震动全国。高树勋起义及随后开展的“高树勋运动”,成为国民党军队中有爱国心、厌恶内战的广大官兵的一面旗帜,之后大批倒戈起义,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。起义后,高树勋三次申请入党,1945年11月,中共中央批准高树勋成为中共党员。
1945年10月上旬,为了夫人的安全,高树勋让尹士林护送夫人由河南新乡乘火车去天津暂避一时,计划等起义后,再将夫人接出来。结果,火车被困徐州。尹士林机智勇敢、胆识过人,他带领夫人巧妙地避开国民党的盘查,在毛主席、陈毅等中共领导人的关怀下,安全进入解放区,巧妙脱险。
新中国成立后,高树勋被毛主席授予“一级解放勋章”。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、国防委员会委员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民革中央委员、民革河北省委副主委,并长期担任河北省副省长职务。尹士林全家曾和高树勋家人一起生活过好多年。
在尹金良幼时的记忆中,那个不怒自威却又和蔼可亲的高爷爷,常常教给他们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,还经常给他们拿好吃的好玩的,对全家人吃穿住行都甚为关照。后来,虽然尹家回到沧州,两家却一直多有走动。
正因为这份特殊的亲情,尹金良老人对这位高爷爷的故事可谓如数家珍。在颠簸的车上,一路走,一路讲。动情处,常泪湿眼眶。
等来到位于邯郸武安市伯延镇的高树勋起义纪念馆门前时,老人的情绪更是难以自抑,热泪长流。他握着陪同前来的民革邯郸市委驻会副主委牛建萍的手,连连致谢,感谢当地市委、市政府对高树勋将军的深切缅怀和永久纪念,并赠送了珍藏多年的一些珍贵历史资料。
此后,一行人又来到武安市寺庄乡西万安抗日烈士陵园瞻拜。青松翠柏间长眠着60多位为抗击日寇而牺牲的革命烈士。
肃立墓前,陵园大门、纪念碑上镌刻的“举国同钦”“碧血千秋”“忠魂常昭”等字样,字字千钧,振聋发聩。而石碑上的字联“弟兄们!你们已捐躯成仁,把白骨筑就抗日建国路;同胞们!后死当拼命杀敌,用鲜血浇灌民族解放花!”,更是看得人热血沸腾、心潮澎湃。
绵绵秋雨中,沧州、邯郸民革代表向烈士们敬献花篮。全体党员向长眠在地下的烈士深鞠三躬。民革沧州市委驻会副主委杨国忠感慨地说:“正是这些有名的、无名的忠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为中华民族筑起了钢铁长城。如今,硝烟已逝,但他们壮烈殉国、魂佑疆土的铮铮铁骨将永远被世人铭记!”他表示,此行,大家通过参观高树勋起义纪念馆、西万安抗日烈士陵园,今后一定会更加珍惜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民族尊严与和平,积极参政议政,履职尽责。
同时,沧州邯郸两地民革市委也围绕民革之家建设、如何更好参政议政以及组织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热切交流。各支部主委还围绕创建示范性支部,与邯郸武安总支进行了深入探讨,并实现了友好对接。短短两天的“寻亲之旅”,两地民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都表示受益匪浅。希望以后能像亲戚一样多多走动,工作上取长补短,互通有无,进一步拓展政治视野,激发组织活力,提高履职能力,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。